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2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一、教材解读
(一)人文主题及教学策略
这篇课文描写的是秋季常见的落叶铺满道路的景色,配有和课文内容吻合的精美插图,学生可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式,感受秋季平凡之美,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美丽秋景的喜爱之情。
(二)语文教学内容及策略
1.识字、写字板块
(1)识字
字音方面:
重点是前后鼻音的区分,例如:“凌、增、棕”是后鼻音,也都是形声字,可借助声旁表音的规律认读。
平翘舌音的区分,如“印”可以通过字理识字提高识字效果,读好带有印的词语巩固读音。
多音字的认读,如“铺”课文中读“pū”,可通过查字典据义定音。
字形方面:
观察插图、联系部首认识“靴”。
“刘”可以采用生活中识字。
字义方面:交流形旁和字义的关系,识记“洼、增、凌、棕”,通过自理识字深入理解“印”字。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结构特点,再进一步关注关键笔画,正确规范地写好汉字。
2.阅读理解板块
(1)表达特点分析
①文本特点分析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身边的景物,发现平常生活之美,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充满童真童趣,饱含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中通过感受深秋时节铺满落叶的水泥道之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发现平常生活之美。
②语言特点分析
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有几个学生不容易理解的词语,教学时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等方式理解词语。通过反复朗读,抓住形容词、比喻句、标点符号等感受景色之美,人物心情之美。在对比中发现文章首尾呼应,感受结构之美,感受人物情感。
(2)课后习题分析
◆ 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要注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形容词、比喻句、省略号感叹号传递出来的美和情。在朗读时整体应该用舒缓柔和的音调,语气应是开心愉悦的。通过课堂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引导学生发现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描写人物心情的好句子,首尾呼应的句子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地、有选择性地抄写。遵循“少指定,多选择”的原则。
◆下面加点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和同学交流。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是本单元的阅读能力训练重点。一方面,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找反义词、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词语。另一方面,理解同一个词语的意思,需要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3.积累、表达板块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学习写日记”,写日记从观察生活开始。选材方面,通过和“阅读链接”的对比,引导学生观察的内容既可以是围绕一种景物细致描写,也可以对多种事物进行简略描写。写法方面,在理解课文同时注重方法的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合适的形容词、运用比喻句,有顺序地描写,首尾呼应等写作手法的作用。
学生在交流自己的写话时,引导同学们用本节课学习的方法进行点评,强化方法的运用。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鼓励,保持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单元整体架构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评价
五、资源链接
作者简介
张秋生,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啄木鸟”小队》、《校园里的蔷薇花》、《燃烧吧,篝火》、《三个胡大刚的故事》、《小巴掌童话百篇》、《丫形树上的初级女巫》、《鸡蛋·鸭蛋·老鼠蛋》、《来自桦树林的蒙面盗》、《狮子和老做不醒的梦》、《强盗、精灵和巫婆的故事》等。作品先后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完成学习单
同学们,我们课前都进行了预习,完成了学习单,请大家交流自己学习的情况。
学习重点字音字形
1..活动一:形声字兄弟聚会。(黑板贴全体生字,挑选形声字。)
(1)借助声旁表音的规律认读形声字“洼、凌、增、棕”,读准平舌音、后鼻音。
出示课件:水洼 凌乱 增添 棕色
小老师带读,齐读。
(2)交流识记方法——洼、增、凌、棕都是形声字,交流形旁和字义的关系。
学生说不出来的,老师补充。
洼:洼是小水坑。
增:本义是添加泥土。
凌:指块状或椎状的冰。
棕:棕是指棕榈树,是一种植物。
2.活动二:溯源识字。
(1)观察插图和部首,识记“靴”。
①课件出示课文句子和插图: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
请你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找到小姑娘穿的靴子,你发现和平时咱们穿的运动鞋有什么不一样?(预设:靴子的比较高)
②课件出示马靴图片。出示“鞭、鞋”等带有“革”的生字。
拓展: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骑马射猎时所穿,是用去毛后的动物的皮做成的,“革”字旁的字多和皮革有关。比如“鞭、鞋”等。
(2)借助字理,深入理解“印”字。
①出示课件:
教师讲解:印
,上半部分
表示“用手抓住”,下半部分
表示“蹲跪着的人”。整个字表示表示将对象制服跪地,并强制在其额头烙戳记号。后来引申为压力造成的痕迹。
②出示课件:图片,学生猜是哪个带有“印”的词语,提示读准前鼻音。
(印章)
(脚印)
3.活动三:据义定音辨别多音字。
(1)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铺”字不同读音表示的不同意思。
(2)根据字典内容自评预习单第3题。
4.活动四:生字回家。把生字送回课文里,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设计意图】
根据本课生字的不同难点,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落实课程标准中学习独立识字的要求。借助形声字规律、借助图片、字理识字等方式,提高识字效果。
学写重点生字
1.活动一:生字分类,交流结构特点。
①学生给生字按结构分类。
品字形结构:晶
上下结构:紧
左右结构:铺、泥、院、印、排、列、规、则、乱、棕
半包围结构:迟
②学生交流结构特点:
品字形结构的“晶”上边的“日”居中,下边两个“日”分别在竖中线两侧。
上下结构的字“紧”上半部分写短一些,下半部分两个撇折一个稍小一个稍大。
左右结构的字“铺、泥、院、排、规、棕”左窄右宽,“印、乱”左右等宽,“列、则”左宽右窄。“列”的“刂”要写得稍长一些。
2.活动二:根据结构特点,指导书写。
①与伙伴一起说说生字的结构特点和需要注意的关键笔画。
②交流易错笔画:
“印”字左半部分3笔完成。特别指导“印”的笔顺依次是:撇、竖提、横。
“规、则、迟”中“夫、贝、尺”的捺变成点。
【设计意图】
在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关键笔画和易错笔画,正确规范地写好汉字。
字词检测,落实评价
1.伙伴互相检测字音,做出评价。
同桌互相检查要求会认的字,全部正确的在蓝线格旁画一个笑脸,哪个字不认识圈出来,再读一读。
2.根据交流结果和老师的指导,写生字。
学生将自己预习时写得不好的字再写一遍,前后桌互评。书写正确、美观、不涂改的在课本田字格旁画一个笑脸。
整体感知
1.同学们,看到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铺在水泥道上的金色巴掌是什么呢?
2. 回顾学习单中的“整体感知”
本文描写了“我”在 路上看到的风景:深秋,雨后初晴,道路两旁的树叶飘落下来,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 上,像一个个 ,整条道路就像铺上了一块色彩绚丽的 。
3. 教师梳理:作者先写我在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背着书包去上学;接着写上学路上的发现,重点描写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最后描写自己的心情和对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感受雨后的变化
(过渡):在一夜秋风,一夜秋雨过后,我在放学路上都看到了哪些美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欣赏吧!
1.品读第3自然段,理解“明朗”
出示课件: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1)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方法:
联系上文——“天开始放晴了”知道明朗的天空是晴天。
找近义词——拆词解义,明:明亮;朗:晴朗。从“明”可以知道明朗的天空光线充足,给 “明朗”找近义词“晴朗”,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晴朗天空是什么样的。
联系下文——“亮晶晶的水洼”和“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也可以看出晴天的时候天空湛蓝清亮,光线充足,水洼才会是亮晶晶的,才能映出蓝蓝的天。
出示课件:出示水洼图片。
出示晴朗天空图片——直观感受明朗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2)指导朗读:播放明朗天空的图片,学生朗读“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课件:明朗天空的图片➕“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点拨: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预设:愉快的心情,喜爱雨后的天气。)通过朗读表达作者心情,指导读好感叹词“啊!”和“多么”。
小结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多样的。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找近义词和反义词等方法来理解。
【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找近义词和反义词等方法来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使用这些方法理解词语,举一反三,落实语文要素。
2.品读第4自然段
(1)你在雨后见过这样的情景吗?你在水洼里看到过什么吗?(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学生交流。
预设1:下雨后,我家小区里也有一个个的小水洼。我喜欢用脚去踩水洼。
预设2:我在水洼里看到一些被雨水冲过来的垃圾。
预设3:我在水洼里看到过我自己。
(2)朗读课文3-4自然段,提示:一边读一边想象作者描写的画面。
小结方法:你看,作者写的呀就是我们生活中常常看到的景色。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就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理解。
3.品读第5自然段
雨后树叶被风雨吹到地上的情景你们也一定见过,作者在第5自然段就是描写的这个情景。
课件出示:梧桐树掉下了叶子,叶子一掉下来,便粘在水泥道上了。
(1)作者是这么写的吗?这么写为什么不好?(预设:一点都不美了。)
(2)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美?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
预设1:从“一片片”和“金黄金黄”感受到树叶很多、颜色很漂亮。
预设2:“闪着雨珠”感受到树叶是湿润的,“紧紧”一词感受到树叶和地面贴得很紧密。
(3)指导朗读,读好括号里的形容词。
课件出示: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小结: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在作者张秋生的笔下,加上一些形容词,就更加有画面感,我们仿佛亲眼看到树叶纷纷扬扬落下来了。你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加入一些形容词。
品析语言,感受景美情美
课件出示 6、7 自然段。
1.这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预设:第 6 自然段写了整条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第 7 自然段写了水泥道上的每片树叶。
小结方法:先整体写水泥道,再具体写水泥道上的落叶,这就是从整体到局部,你们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学习作者这样的写法。
2.默读课文 6-8 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美,用“ ”画出相关句子。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进行引导。
重点句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课件)
(1)引导学生抓住“彩色”“印着落叶图案”“闪闪发光”等词语体会水泥道的美。(板书:形容词)
(2)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板书:比喻)
作者把水泥道比喻成了什么?(作者把水泥道比喻成了地毯。)
想象:你的眼前不再是铺满落叶的水泥地,而是一块落叶做成的地毯,你有什么感受?
(3)课件出示:水泥道是一块( )的地毯。引导学生从这段话中,找出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一下这是块怎样的地毯,并试着读出这块地毯的特点。
(这是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地毯;这是一块闪闪发光的地毯;这是一块能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地毯……)
(4)句中……标红,改成句号可不可以?
课件: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预设:不可以,省略号让我们感受到铺满落叶的水泥道一直在向远处延伸……
老师补充:省略号,除了写出水泥道很长,还有让人看不够的意思。看来呀,标点符号也会说话。(板书:标点符号)
(5)指导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语速慢一些,读出画面的延伸感。
(6)小结方法:孩子们,你们感受到了作者每一个词语、每一处比喻,每一个标点符号传递出来的美,真会学习!这样的美在课文中还有呢!请您用这样的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吧!看看你们都是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重点句 2: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课件)
(1)当学生说到把落叶比作金色小巴掌时,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样的描写给他什么感受。(预设:感觉树叶非常可爱,富有生命的活力。)
(2)理解“熨帖”“凌乱”
①查字典——出示“熨帖”在字典中的解释:A.舒服;B.(事情)完全妥当。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熨帖”在句子中可以理解为“落叶舒服地粘在水泥道上”。
联系下文——结合下文“平展”和第 5 段“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中的“粘”一词,感受梧桐叶和水泥道非常紧密地贴合在一起。
②观察插图,发现特点——学生描述课文插图上梧桐叶的排列给你什么感受。
联系上文,找反义词——“排列得并不规则”,说明“凌乱”就是“不规则”的意思。
(3)为什么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的树叶更美呢?
预设:不规则甚至凌乱的树叶才是真实的,如果排列得整整齐齐就不自然了。
小结:看似平凡的落叶,作者用一处比喻写出了它的活力,看到凌乱背后的自然之美,表达了对这落叶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
重点句 3: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课件)
(1)当学生说到把雨靴比作小鸟时,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样的描写给他什么感受。(预设:感受到“我”内心非常快乐,很喜欢这样的景色。)
(2)课件出示:“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为什么我走得这么慢?(喜爱眼前的美景,不忍心破坏眼前的美,不忍心错过任何一片树叶。)
(3)指导朗读。
(4)小结方法:同学们,作者不仅仅写了景色之美,也写了自己心情之美,把自己的感受融入都美景之中,表达自己对景色的喜爱之情,这就叫作“情景交融”。你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融入自己的感受。
3.首尾呼应,发现结构之美。
过渡: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语言!这篇文章的结构也很美。
(1)出示开头两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
(2)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像这样,文章开头提到的内容,在结尾处又写到了,这种方法就叫做首尾照应。这种方法使文章充满诗意,结构严谨,更突出了作者对门前水泥道的喜爱之情。你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
(4)朗读指导:语气可强烈一些,表达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
通过品析词语、标点符号,发挥想象,感受语言传递出的美。并运用这样的方法和同桌自主交流,掌握方法运用方法,提升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作者的写作手法,为本单元的习作教学奠定基础。
抄写喜欢的句子
1.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加深对景美情美的感受。
2.学生自主选择,摘抄句子。
3. 要点:提醒学生抄写句子的格式,标点占格规范,抄写时不能看一个字抄一个字。
比较阅读
1.学生课后“阅读链接”——汪曾祺的《自报家门》
2.交流:都是描写上学路上的所见,汪曾祺看到了什么?
3.小结: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路段,每个人看到的景色都是不一样的。你可以像张秋生这样围绕一种景物细致描写,也可以像汪曾祺这样对多种事物进行简略描写。
4.用几句话写下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尽量用到今天学习的方法——通过运用合适的词语,选择恰当的比喻,展开合理的想象,运用合适的标点等。
5.同学们交流自己上学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rwlyx.com/c/385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