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于谦的简介大约200-300字左右?
本名
于谦
别称
于忠肃、于肃愍、于少保
字号
字廷益
号节庵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浙江杭州府钱塘县
出生时间
1398年5月13日
去世时间
1457年2月16日
主要作品
《石灰吟》《节庵诗文稿》
主要成就
组织北京保卫战;改革军制
官职
少保、兵部尚书
追赠
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
谥号
肃愍忠肃
称号
民族英雄
古代诗人于谦简介
您好。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阳光文学城,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
友友,热爱文学就来【阳光文学城】吧!
诗人于谦被后人誉为什么?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谥号忠肃,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一声为官清廉,对下属要求十分严格,其诗词大多为忧国忧民之作,著有《于忠肃集》。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明朝于谦到底是怎样的人
明人都穆的《都公谭纂(zuǎn)》记载了下面的故事.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
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当时各地官僚进京朝见皇帝,都要从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许多的土特产品,诸如绢帕、蘑菇、线香等献给皇上和朝中权贵.
可是,在外省任巡抚的于谦进京时却什么也不带.周围的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写了首《入京》诗作为回答.诗中这样写道: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古时,人们把随身的钱物放在袖中),免除百姓的不满.这首诗嘲讽了进贡的歪风,表现了于谦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
“两袖清风”比喻为官清廉或表示贫穷,手头一点积蓄也没有.
于谦的《石灰吟》写作背景与生平简介?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写作背景: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作者简介:于谦(1398~1457),明代大臣。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初任御史,历官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为瓦剌俘去,于谦拥立明景帝,击退瓦剌的侵扰,捍卫了北京,功炳史册。后徐有贞、石亨等迎明英宗复位,将他杀害。明孝宗追谥肃愍,明神宗改谥忠肃。其诗多以忧国爱民和表达坚贞节操的内容为主。有《于忠肃公集》。
诗人于谦简介 于谦介绍
1、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2、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按江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
3、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4、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rwlyx.com/c/504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