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往情深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往情深形容对人或事物有特别深的感情,十分向往留恋,向往而不能克制。
一往情深读音是yìwǎngqíngshēn,出自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意思是子野可以说是一往情深,对她有深厚的情感。
通常在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人对人或物感情深厚,例句如:他对你真可谓一往情深,这么多年来一直牵挂着你的生活。
扩展资料
与一往情深一词语义相近的近义词有:
①情深义重,读音为qíngshēnyìzhòng,指情感深远、恩义厚重。出自晋·温峤《重与陶侃书》:“情深义重,著于人士之口。”意思是他情意深重,众人都知道。
②拳拳盛意,读音为quánquánshèngyì,拳拳:恳切、忠诚的样子。发自内心的真诚而深厚的情谊。出自鲁迅《书信·致蒋抑卮》:“拳拳盛意,感莫可言。”
③情深似海,读音为qíngshēnsìhǎi,形容人的感情深厚,像大海的深度一样不可丈量,比喻深厚的感情。出处是明代崔时佩《西厢记》:“春闷好难捱,毕竟情深似海。”白话文意思是对爱人的思念和分离的苦闷不易忍受,毕竟感情至深。
④情深厚意,读音为shēnqínghòuyì,形容非常深厚的感情,出自明代名教中人《好逑传》:“铁公子本不欲留;因见过公子深情厚意;恳恳款留;只得坐下。”白话文意思是铁公子原本不打算留下,但因为见到对方的深厚情意,诚恳地挽留,只能又坐下。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是什么意思?
意思: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原句出自于汤显祖的《牡丹亭》里的题记。
原文: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
白话译文:
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
《牡丹亭》中描写杜丽娘的部分,写出杜丽娘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一往情深是一个成语,形容对人或事物有特别深的感情,指对人或对事物倾注了很深的感情,向往而不能克制。近义词有深情厚意、情深意重、情意绵绵。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表达了什么意思?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意思是他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出自明代的汤显祖的《牡丹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译文: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有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因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因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因为情复生的人,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这句话的意思是;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出自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的题记。
翻译
天下女子的感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有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因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因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因为情复生的人,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因为进献枕席才成为亲人,等到辞官后才成为亲近的人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他对我说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感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在相处过程中越来越深。这句话出自汤显祖(明代)创作的传奇(剧本)的《牡丹亭》。
原文节选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译文:
天下女子的感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有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因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因为情而生。
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因为情复生的人,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因为进献枕席才成为亲人,等到辞官后才成为亲近的人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牡丹亭》创作背景
汤显祖自幼心性灵慧,但因时运不济、兼得罪权贵而四次科举考试失利,使汤显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与权贵以势压人、恶意报复的丑陋面目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人生之路上的磨难未能改变汤显祖坚持自我、重视德行的做人准则,反而造就了他坚定意志、注重操守品行的风格。不久,身处官场险途的汤显祖慢慢消减了其经世致用的雄心壮志,下定决心告别官场,将满腔报国热情投注于戏曲创作之中。
杜丽娘乃是古典戏曲中少有的少女形象之一。作为南安太守杜宝的掌上明珠,她的出身决定了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的形象,可是在婢女春香的引诱下,她偷偷越出绣房走进花园,在春天大自然的感召下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以及心底的那一丝渴望爱情的念头,并在梦中与情郎柳梦梅幽会于牡丹亭畔。
可是面对封建礼教的压迫,现实中她没有办法获得自己的爱情,最终只能郁郁而终。然而其真情感动了天地鬼神,最终还魂而生,在经历了无数坎坷后和柳梦梅终成眷属。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显示出的是‘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人性中浓烈的情,此情让“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剧中杜丽娘因梦一见柳梦梅,从此衷情于他,至病逝而亡仍旧不忘。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rwlyx.com/c/508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