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五的风俗是什么(天津腊月二十五的风俗是什么)

腊月二十五的风俗是什么(天津腊月二十五的风俗是什么)

腊月每日风俗 腊月每日风俗有什么呢

1、腊月初一蹦一蹦,全家老小不得病。“腊月初一蹦一蹦,全家老小不得病”,这里的蹦一蹦,可不是人站着蹦几下,而是指吃爆米花,老式的爆米花机是烧柴火、手摇的,“嘭”的一声,说明爆好了,可以爆玉米,也可以爆大米,腊月初一,给孩子买点吃吃解馋,孩子眼中期待的年味儿就开始了。2、腊月初八,食腊八。“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可以说,到了腊八这一天,你会发现年味儿越来越足了,腊八要先喝一碗腊八粥,以前腊八粥是北方的传统,现在南北不限,来碗杂粮八宝粥,都能享受到节日的氛围。除了腊八粥,还可以吃腊八蒜,这个蒜通常是10-15天前腌制,大蒜剥好晾一会儿,用米醋和冰糖腌制1-2周,放到10度左右阴凉位置,直到蒜头变绿即可食用。3、腊月十五,赶庙会。有些地方腊月十五会有庙会,相传这一天是拜玉帝,求平安的日子,现在都已经改成娱乐活动了,庙会上有吃喝玩乐,也是很热闹的。4、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神。腊月二十三,大家都知道是小年夜,小年也是年,可以搓顿好的,其实这一天也是祭灶神的日子,过去家里都是烧柴火灶,这一天要准备好灶神像和贡品糖瓜,拜一拜,让灶神保佑灶台兴旺,年底回天庭复命时多多美言几句。5、腊月二十四,扫房子。腊月里都是节,连打扫卫生都是节日,想偷懒都不行,家人们提前做好分工,你擦窗我扫墙,一年到头没有管过的地方都要清理一遍,窗明几净,好好迎接春节的到来。6、腊月二十五,吃豆腐,贴窗户。吃豆腐,相当于吃“福”,过去村子里都有石磨,还要自己推磨做豆腐,辛苦但是意义深刻。除了豆腐,腊月二十五也是接福的一天,写福字,贴窗花都可以走起~7、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过去没有冰箱,家里养的猪要留到年底这几天宰杀,这样才能吃到新鲜肉,村里会请专门杀猪的屠户来杀猪,还有亲戚朋友过来帮忙,完了一起吃个杀猪宴,也是很热闹的。8、腊月二十七,赶大集。年关将近,该买买买啦,其实整个腊月都在备年货,但总有些忘了的,还有必须趁新鲜买的,大家会提前列好清单,全家出动去赶集,这时候的集市熙熙攘攘,一整天都很热闹。9、腊月二十八,打糕把面发。以前做馒头,没有现在这么方便,记得小时候家里年底做馒头,专门去找村里的老奶奶要一块老面儿,和面的时候加进去充当酵母,和面发面就要大半天,想吃上就到第二天了。10、腊月二十九,祭祖蒸馍要打酒。腊月二十九这天,早上祭祖,再把昨天发好的面做成馒头、菜包、豆包、芝麻包、糖包、红枣馍馍,如果蒸的太早不好存放,二十九这天蒸出新鲜的是最好的,再把过年酒打上,静等除夕。11、腊月三十除夕夜。腊月三十过大年,是最隆重的,不过每家过年的时间也不一样,有的早上过,有的中午过,更多的还是晚上过,吃完除夕年夜饭,再守着电视看春晚,迎接零点的钟声响起

腊月廿五是什么民俗

腊月廿五有什么民俗1、糊窗户腊月二十三祭了灶,腊月二十四扫完了房子之后的腊月二十五,老北京人就该糊窗户了。家家户户“糊窗户”可不光是为了“对付”诸位神仙,更多的,还是自己看着顺眼。谁不想在被修饰得焕然一新的环境里过新年啊!2、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说起来,这“腊月二十五,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3、接玉皇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4、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5、赶乱岁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6、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腊月习俗是什么呀?

腊月的习俗有:

1、腊月二十三祭灶:

祭灶,是腊月二十三这天重要的活动。灶神的职责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我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2、腊月二十四扫除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中国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后,玉皇大帝于腊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移动图片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人们在这一天里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六炖猪肉:

腊月二十六这天是所有孩子们的节日,终于可以吃到年肉了。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是能吃上点窝头野菜什么的。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因此,腊月二十六炖猪肉也被称为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5、腊月二十七赶大集:

腊月二十七这天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上店赶集、集中采购。春节期间的上店赶集虽然也有与往日集市贸易,购缺卖余的内容,但更多的是买卖年节物品。

6、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到了腊月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在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多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

7、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二十八做好了发面,二十九就要开始蒸馒头了,人们尽情发挥想象,把馒头做成寿桃、小动物等各种造型。在天津大家还会在这一天到乔香阁请中国结,取乔香纳福之意。

8、腊月三十守岁:

中国传统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rwlyx.com/c/509557.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