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的真实来历 二百五的真实来历外国

二百五的真实来历 二百五的真实来历外国

谁知道“二百五”的来历?

一说来源于战国故事。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他终于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还有另一种说法,与推牌九有点关系。原来,牌九(旧时一种赌具)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二百五的来历

说法一:源于战国故事。

战国时有一说客,名叫苏秦,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终于在齐国被杀。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秦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奸细,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4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4个人又都咬定说是自己干的。齐王说:“1000两黄金,你们4个人各分得多少?”4人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4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二百五的由来

二百五的由来:

最初,该话题对“二百五”的来历,是这么写的:古代银子五百一封,二百五半封,谐音“半疯”,即傻头傻脑、倔强莽撞之意。

原来古代也玩谐音梗?但古代银子一封是五百吗?是不是有点多?这引起不少网友的怀疑,他们举出明清小说如《醒世恒言》《红楼梦补》中的词句“三两一封银子”、“一封五十两银子”,以此来说明,五百一封这种说法有问题。

但也有网友认为,“五百一封”指的是转运库银,这里的“封”不是明清小说里日常生活用的“封”,而是转运库银时用的“木鞘”。

历史作家张忆安就在他的微博中写道:一鞘十锭,一锭五十两。两半木头用榫卯合在一起,外观是个长木条。所以官银运输也叫皇杠。二百五十两正好半封银子。所以,古代银子五百一封这种说法是没有问题的。

也有网友发现,“二百五”来自“五百一封”这种说法,出处来自《新编现代汉语》(张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但在讨论中,就“二百五”的来历,有网友提出了不同看法。

“superstiction1998”就说:我必须来纠正你们,上课我导师都讲了的,不允许不会。古时一千文为一贯,也叫一吊,五百文为半吊,半吊子有不成熟、鲁莽、傻气的含义,二百五连半吊都不到,那就连半吊子都不如,极具贬低性。

“吴毅于此”则给出了另外一种说法:不是吧,我记得是齐王为了找出杀害苏秦的凶手,用赏金一千诱惑,结果来了四个人,人均二百五。所以这个词原本形容奸佞小人,后来才转变为半疯半傻之人的意思。

还有网友给出更为通俗易懂的说法:二百五指的是在妈妈肚子里待了250天,没待够300天,说明智力发育不完善。

这几种说法在微博平台上都有不少拥趸。不少网友说,“奇奇怪怪的冷知识增加了”。

二百五的来历故事是什么?

二百五的来历故事

苏秦身挂六国相印,风光无限,遭到很多人嫉恨,有内部人,也有秦国人。后来,苏秦被刺杀,凶手逃之夭夭。齐王引蛇出洞,声称:苏秦是个大内奸,所以刺杀苏秦的人是义士,是为国除害,奖励黄金千两,刺杀者赶快领赏。

古时代人比较单纯,不像现代人有那么花花肠子,于是就有四人领赏了。千两黄金,四人乐滋滋商量后,每人二百五。此时,齐王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从此,民间方有二百五的传说。

注意:智商测试的最高指数是250,25分以下属于白痴,25-60分属于亚白痴,50—70属于智力孱弱,90~110为正常才能,110以上属于高才能。据说爱因斯坦的IQ达到了180。至于智商指数达到250的,近代还没发现过。

指数250,为何成为“二百五”神经病的说法呢?这是因为“天才和精神病只有一线之差”。所以,250这个几乎无人可及的境界,就变成了形容笨蛋的了。这些人说的话,普通人听不懂,所以就说他们是二百五,不是天才就是蠢材。

有谁知道“二百五”的来历吗?呵,希望知道的就回答,谢了。不知道的,不…

二百五的来历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1。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于是喜得贵子,晚年膝下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和乐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的写三百,小的写二百。”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2。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他终于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

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原为一员,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员,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今天,二百五与二秆子都是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

说明了唐长安群众对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

============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rwlyx.com/c/510574.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